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107-1] 六、王安是超市收銀員,他覺得目前的工作很好,每天吹冷氣,大部分時間客人不多、工作不忙;但王安的主管對他不太滿意...

六、王安是超市收銀員,他覺得目前的工作很好,每天吹冷氣,大部分時間客人不多、工作不忙;但王安的主管對他不太滿意,希望他去考個會計證照,可以額外幫忙會計業務。請根據工作調適理論的滿意指標或滿意度(satisfactoriness)、滿意感受或滿足感(satisfaction)、辭職傾向、被解僱傾向等向度,從雇主及王安本人各2種向度來說明上述向度的高或低?(每項2.5分,共10分)

王安覺得目前的工作很好,每天吹冷氣,大部分時間客人不多、工作不忙 --> 個人需求被滿足 --> 高滿足感(satisfaction) --> 王安辭職傾向低

王安的主管對他不太滿意,希望他去考個會計證照,可以額外幫忙會計業務 --> 個人職務表現不適任 --> 低滿意度(satisfactoriness),不適任 --> 王安被解僱傾向高











資料來源:大學生如何從打工經驗中累積「工作適應」能力 by 楊靜芬2011.2.8

一、工作適應理論

工作適應理論(The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以下簡稱TWA)是R.V. Dawis於2005年在明尼蘇達大學工作適應計畫(Minnesota’s Work Adjustment Project) 中提出的理論。TWA是關於個人與工作環境兩者間互動與調適過程的理論,它關注於人類的個別差異(Human variability),強調不同人、境及其互動的差異,解釋在多樣化、充滿變異的工作環境中,個人的行為反應自然也不盡相同的現象。

工作適應理論(TWA)聚焦在研究人與人的行為,以及人在環境中的作為,其理論假定如下,

(一)人是有機體,人的需要(needs)必須被滿足,工作環境中有許多滿足這些需要的機會。
(二)人有能力從環境中獲得這些需要的滿足。
(三)人會嘗試調整與環境互動的行為,以獲致這些需要的滿足。

個人最想要被滿足的需求是「需要」(needs),需要可以略分為兩種,一是生存必須的生物需要與另一種讓人感到幸福的心理需要。對應馬斯洛需求階層論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的內容,人類的需要與滿足順序可以描述為由下而上依序為,生理需要→安全感的需要→愛與歸屬感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如圖一所示。而舒伯(Super)提出在工作環境中,個人所欲追求的三種工作價值分別是「內在工作價值」、「外在報酬」、「外在工作價值」,分述如下:

(一)「內在工作價值」:利他主義、美的追求、創造力、智力激發、成就感、獨立性、管理的權力。
(二)「外在報酬」:聲望、經濟的報酬、安全感、生活方式的選擇。
(三)「外在工作價值」:工作環境、與上司的關係、與同事的關係、變化性。

工作適應理論(TWA)說明個人與工作環境的調互動適過程,是為了使個人需要被滿足,以及工作環境適任要求都可以達成協調一致(correspondence)的平衡狀態。因此,Dawis(2005)提出TWA預測模式,

1. 工作環境的報償個人的需要一致時,可以預測個人需要的滿足
2. 個人的技術能力表現工作環境的要求一致時,可以預測個人在工作環境的適任

從個人和工作環境的互動來說,當個人在工作環境中實現他們生理與心理的需要,個人即得到需要的滿足(satisfaction);

而個人的能力、技術與表現,達成工作環境中職務所賦予任務要求時,即個人滿足了工作環境職務的適任(satisfactoriness)要求。

因此,個人、個人行為與環境互動的過程與結果,可能有圖二的四種狀況,


由此觀之,工作環境也必需給予個人所需要適當的回饋與報償,如薪資、福利、尊重、人際關係、和工作空間等,個人才會持續有繼續任職的意願,倘若,個人經歷一些調適行為仍然發覺其需要無法被工作環境滿足時,即有可能會主動提出離職的要求。

相對地,個人在工作環境中,其所表現的能力技術要能符合工作環境的職務適任要求,否則相同的,也會因個人適切性的不一致而遭工作環境開除。

唯有透過工作調適的交互過程,使得個人與工作環境都達到滿足,個人得以繼續留任在工作環境中,才是所謂的為「工作適應」

工作適應理論進一步說明,個人在工作環境中的適應模式(adjustment style)包括,彈性(flexibility)、主動性(activeness)、反應性(reactiveness)、以及堅持度(perseverance)四種特質,這四種工作適應模式的特質與工作適應過程的循環息息相關。

個人對於工作適應的行為始於工作滿足個人的需要與符合其工作價值觀,然而,一個人感覺到工作所提供的回饋或酬償無法與其需要一致時,個人會開始覺得不滿足而需要再採行一些調適行為。反之,當工作環境要求未達成,即個人不適任時,環境亦會產生負向回饋,要求個人工作調適直到達成一致性為止。

二、大學生打工經歷之工作適應分析

大學生小金為自理生活費,學期間於超商打工,每天從17:00工作到21:00四小時,工讀費依每小時100元計算,每個月排休八天,一個月下來小金約可以有9000元的收入,足夠一個月的食衣住行的生活開銷,晚上21:00以後的時間,小金可以自由運用於社交或做功課等,這樣的工作安排使小金感覺到很滿意。

學期中以後,超商人手不足,店長常要求小金延長工作兩個小時,雖然每次延時工作可以多賺200元,但這麼一來小金僅有社交與做功課的時間被佔用,這使得小金感覺吃力,他嘗試繼續打工、配合工作需要延後下班,但必須利用白天課餘或排休時間社交與準備功課,只是對於這樣的狀況仍頗感苦惱。

分析:

超商打工的經濟收入可以滿足小金的經濟需要,而下班後的時間可彈性運用在功課與社交,這使小金感覺到很滿意,因此,經濟、功課與人際需要三者都是小金的需求

延後下班雖然給小金多一點經濟收入,但卻得犧牲人際與做功課時間的需要,工作提供的金錢報償200元與小金需要的時間運用不一致,因此,小金感覺需要不被滿足,開始彈性(flexibility)調整個人需要,主動(activeness)調節個人時間分配的行為,去適應延時工作的環境要求以求適任。

一個月過去了,小金覺得非常疲倦,出門打工不再像以前輕快、有精神,感覺工作時間很長,幾乎花光了自己下課的時光。小金到班時間偶而會遲一些、也開始萌生離職的念頭,心中猶豫著:「是否該放棄這份工作?」。

另一方面,超商店長也發覺小金的工作態度不似學期剛開始的勤快與用心,心想:「當初因為欣賞他認真的工作態度,才將延時工作賺錢的機會給他,現在倒是有點後悔對他的器重。現在這樣三天兩頭的遲到,是不是該以扣薪來提醒小金工作要準時?」

分析:儘管工作不能滿足小金的需要,使小金漸漸失去工作動力,但他的行為仍努力堅持(perseverance)在調適。另一方面,工作環境對小金的遲到與工作態度變差,也開始產生不適任的回應。

某天,與店長在倉庫整貨時,小金再也忍不住,鼓起勇氣告訴店長自己再也撐不下去了,一問之下,店長這才發覺他用以犒賞小金的延時工作機會,竟然是造成小金工作不適任的壓力來源。經店長與其他工讀生溝通後,找到幾位想多賺打工費的學生增加工時,小金從此不再需要延時工作,頓時工作壓力消失、滿意度提昇,遲到與精神不濟的問題自然也獲解決,小金再度成為勤快、用心又適任的工讀生。

分析:在小金堅持度(perseverance)未耗竭、放棄工作之前,小金終於勇敢地對需要不被滿足做出反應(reactiveness)行為-告知店長,店長認知其用以犒賞小金的作法不但與小金的需要不一致,而且還是其壓力來源。因此,立即對小金的不滿足反應做出改善的回應,終於使得個人需要的滿足與個人的適任性再度恢復協調一致(correspondence)的狀態。

參考文獻:
Dawis, R. (2005). The Minnesota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In S. D. Brown & R. W. Lent (Ed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 (pp. 3-41).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我有職業倦怠症?-談「工作適應論」

我們常聽人家說「我最近得了職業倦怠症,根本無心工作」或是「我跟我老板一直都磁場不合,上班真痛苦」等抱怨,除了自己的工作表現以外,工作者與工作環境之間的種種互動因素也會影響工作適應的狀況,甚至影響我們對於這份工作的穩定度。

工作適應理論是由Lofquist 和Dawis (1969)等學者所提出,他們認為工作適應是指「工作者不斷尋求並維持與工作環境之間的協調性」,而這種協調性會影響個人對工作的「滿意度」,以及上司評估個人工作的「適任度」。換言之,「工作滿意度」是我們在工作中是否滿足自己所需,而「工作適任度」是指我們完成指定工作後,得到他人肯定的程度,特別是來自上司的肯定。

當我們能從工作環境中滿足自我各樣需求,並且能順利完成工作上的要求,會提升個人對工作的滿意度。不過這些需求並不是固定的,隨著時間和工作環境的變動,我們也會找尋工作與自我需求的平衡點,維持一個適當的狀態,而這項工作就能持續。

影響工作滿意度的條件包括一個人的能力、價值觀、態度與興趣,其中價值觀代表工作者的眾多需求,明尼蘇達重要性問卷(Minnesota Importance Questionnaire, MIQ; Lofquist & Dawis, 1969)中列出20 項足以描述重要的工作相關需求(如下表所列),這些價值觀是相對的,例如:追求工作成就感和希望舒適就非常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重視的價值,而這些也同時是瞭解我們工作經驗和需求的重要指引,例如:阿盛希望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能助人,但又能擁有工作自主性(成就感、利他主義、自主性);而小潔在乎薪資和穩定的工作環境,希望能從工作中獲得肯定,並且能獲得公平的對待(舒適、地位、安全保障);從阿盛和小潔各自重視的價值觀而言,他們能滿意的工作必大相逕庭。







工作適應 徐英傑(2003)
明尼蘇達滿足問卷(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明尼蘇達適任性問卷(Minnesota satisfactoriness questionnaire)








[就業服務乙級107年第1梯次術科詳解目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